評論:地方立法“生前預囑” 讓死亡更有尊嚴
地方立法“生前預囑” 讓死亡更有尊嚴
近日,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《深圳經濟特區(qū)醫(yī)療條例》修訂稿,對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國首部地方性醫(yī)療“基本法”進行修訂完善。其中第七十八條在“臨終決定權”上作出大膽突破,規(guī)定如果病人立了預囑“不要做無謂搶救”,醫(yī)院要尊重其意愿,讓病人平靜走完最后時光,由此將生前預囑寫入地方性法規(guī)。(央視新聞7月4日)
這份地方立法重若千鈞。對大多數患者來說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是否繼續(xù)搶救,往往是不能做主的。很多時候,病人在痛苦中掙扎,也花費了大量錢財,而家人還在要求醫(yī)院繼續(xù)維持毫無質量也毫無希望的生命,直到最后一刻的到來。說實話,這種看似盡心盡力的情形,并不符合醫(yī)學規(guī)律,也未必是病人樂見的結果。而有了這份地方法規(guī),患者在人生的最后一程,就能“自作主張”,避開無謂搶救的折磨,在平靜與安寧中結束生命。
在現實生活中,有人把“生前預囑”當作“安樂死”的一種變體。雖說兩者都是為了更少痛苦地結束病人生命,都帶有“尊嚴死”的味道,但“生前預囑”卻有別于“安樂死”。設立“生前預囑”的目的,是讓醫(yī)院和醫(yī)生放棄無謂搶救,讓病人以一種趨近自然、也更寧靜的狀態(tài)走向死亡,安樂死則是要醫(yī)護人員以無痛苦的方式終結病人生命。相比之下,前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(tǒng),如心肺復蘇術、人工呼吸機等人工設備,體現了病人在生命權選擇上的自主性,也更容易避開橫亙在安樂死前面的法律障礙。目前,僅有荷蘭和比利時通過了安樂死立法,但多數國家的法律對“生前預囑”卻少有禁止。
我國憲法明確規(guī)定,“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”,民法典也有規(guī)定,“自然人享有生命權”。審視“生前預囑”的本質,其實是尊重臨終患者對醫(yī)療護理的自主權,保護和發(fā)展他們的生命權,與現行法律規(guī)定并不沖突。今年3月,國家衛(wèi)健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(fā)《“十四五”健康老齡化規(guī)劃》,明確提出發(fā)展安寧療護服務,穩(wěn)步擴大安寧療護試點,完善安寧療護多學科服務模式,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終末期患者生命質量,由此也折射出國家政策層面的變化,幫助患者舒適、安詳、有尊嚴地離世,已成大勢所趨。
再看深圳的這一地方立法,秉承法律精神,借鑒他山之石,邁出了堅實步伐。為防止這一創(chuàng)新制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,造成“被尊嚴死”的不利情況,該《條例》明確了嚴格條件:一是患者有明確表態(tài);二是有在場見證,“經公證或者有兩名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,且見證人不得為參與救治患者的醫(yī)療衛(wèi)生人員”;三是采用書面或者錄音錄像的方式,“除經公證的外,采用書面方式的,應當由立預囑人和見證人簽名并注明時間”。通過這些措施的共同發(fā)力,能夠有效體現患者的自主意愿,也能有力約束醫(yī)療機構的行為,避免非常情況的出現。
總體來看,地方立法“生前預囑”,拓展了依法保障生命權的空間,但也要看到從觀念到立法的不足。目前,登錄“選擇與尊嚴”網站的,已有1294934位訪客,注冊會員為50755人,但僅有321人完成了“生前預囑”,且大多集中在北京、上海等地。對此,有必要加強宣傳,讓更多患者知曉這一新事物。此外,這種立法創(chuàng)新還停留在地方立法層面,從長遠看,還需經調研論證,進入國家立法,為更多患者提供有尊嚴的選擇。
劉婷婷 來源:中國青年報
2022年07月08日 08 版
社會新聞精選:
- 2025年01月09日 20:28:50
- 2025年01月09日 15:10:56
- 2025年01月09日 12:39:14
- 2025年01月09日 10:13:51
- 2025年01月09日 09:54:38
- 2025年01月09日 08:56:02
- 2025年01月09日 08:14:38
- 2025年01月09日 08:11:47
- 2025年01月09日 07:41:29
- 2025年01月09日 07:32:49